呈现艺术中精神和生命的价值
呈现艺术中精神和生命的价值
采写/陆玉婷
见载于2011年3月,《艺术新闻周刊》
给兰一打电话的时候,他说话很简洁,像是不爱说话。见到他以后才发现我错了,他是个很健谈的人,对佛学很有研究。他的爱好很广泛,家里客厅放置着各种不同的收藏品,有木雕、玉石、菩提子链子,养了小动物和一些植物,还有一个占了他们家客厅半面儿墙的书架,都放满书了。我们聊了很久,从他在法国的艺术之路到他回到中国的很多事情,还给我们展示了他的收藏,包括红酒。接着去他工作室,不是很宽,空气也闷闷的,但他还是在那儿创作,是个执着的人。
对话:
《中国艺术新闻周刊》:你能说一下这次展览的大体情况吗?你创作的作品有没有一个固定的主线?或者说理念。
兰一:这次在 798 千年时间画廊的个展主题叫《分裂+聚合》,这个不好用一句话说清楚。不能说理念,它是一种艺术的复杂性结构。主要是推动人本身去理解自己,不是对单一精神性的东西,而是从自身角度看问题。根据自己的精神状态去探究,让人有更多的亲身体验,自我反省,因为每个人的精神状态不一样,看到的也大不相同。
《中国艺术新闻周刊》:这次展览大概会展出多少作品呢?
兰一:不光展览平面绘画,还有综合的展示方式,多媒体以及图片,是有条理性的,根据历史文献式的方式来展示的。平面作品可能有20张左右吧!
《中国艺术新闻周刊》:这一次展览和上一次相比,有什么区别呢?前后的展览在创作的想法或者状态上面有没有差别呢?
兰一:有很大进步。其实都在我的脉络里,上次展览和这次展览都属于我的表现体系中的一部分,就像我的 20 岁和我的30岁都是一样的,没什么精神差异,唯一的不同是我花了十年去体会这个世界,黄燎原曾对我说:也许你出国留学是一个错误选择;我说:但是我看到了世界,我可不想坐并观天。07年是个高潮,我错过了,但我是以一生去对待艺术,而不是为了一个两三年的火爆市场!
《中国艺术新闻周刊》:在法国有人去看你的画,每次都会有人买,那回国以后是个什么情况呢?你在创作的时候是怎样选择题材的?
兰一:也还是那样,和在法国一样,地域对我来说不重要,我更偏向于自我情节,我在影响着我的藏家。题材不是我去选择,而是看我要去理解什么,怎么样去体会生命,体会精神存在的万式,生命存在的方式。
《中国艺术新闻周刊》:那你平时会去学校做什么讲座之类吗?
兰一:我以前在一个大学任过教,教过艺术,做过讲座。不过到后来我觉得教书太占自己的时间,所以就没有再做。其实也还是有意思的,当老师呢,就是能够用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去引导学生,看到他们成长是一件愉快的事。平时创作之余,就是跟几个老友凑到一起侃艺术谈生活,无话不说。
《中国艺术新闻周刊》:你手上带的佛珠,你信佛吗?还是对佛教文化有研究?
兰一:我手上戴的是菩提子佛珠,人都说有善果和恶果,能够得无量善果的就是菩提子,一般信佛的每天都会拈这个佛珠。我不迷信(佛教),但我是对佛的这种原理这种道理很感兴趣,去做一种研究,而且我本身也挺喜欢这些材质的东西,佛珠啊、文玩啊等等。
《中国艺术新闻周刊》:怎么理解这些日常生活中佛性的东西?在你的创作当中怎么体现出来?
兰一:一般我们着寺院里面,大雄宝段一般都供了三尊大佛,叫“过去佛”,“现在佛”
来佛”。所以如果你去拜那三个大佛,其实是在祈祷你自己,是在反省过去,思考现在,展望未来。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,佛珠在这个时候可以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,它可以让人通过这个物件拥有一个精神的寄托。当你很难的时候,或者是要抉择的时候,去拈一下佛珠,你会觉得自己会非常快的平静下来,这个过程包含着一个心态的问题。
而你在括佛珠的时候,实际上是一个自省的过程。这个不是说是一个迷信的东西,我觉得它是有一定的心理和生理共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联系。这种联系很多人没有去想它是为什么,我就一在思考这些问题,你要去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,他这样做是会产生怎样的结果。就像你不经意去做了一件事,但这件事可能它是在你的心理当中已经潜移默化的存在了,你就是会去做它,但你又没有去思考你为什么要去做。所以我在我的创作当中有很多时候是在想这个问题,就是人的思想人的这种潜能和这种潜意识,其实是很有意思的,是个很神秘的状态,一种自然物质,这种自然状态其实是多样性的,嬗变的,是一种透明体质。就在于你有没有去思考过它为什么,当你想通的时候,你就会明白其实它是科学的,是非常自然的一种现象。